记者实测多家运营商办卡业务发现,不少地区营业厅要求出示额外证明材料。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来源:人民网评论
“我想在南昌办理电话卡,但办公室告诉我需要有犯罪记录,这合理吗?”近日,有消费者反映,线下办理电话卡时,运营商要求其额外提交认证材料,部分消费者被要求预存数千元的话费押金。
申请电话卡需要什么材料?根据工信部颁布的《电话用户真实身份登记规定》,答案非常明确:没有证据表明没有犯罪记录。
记者调查了多家企业的办卡业务,发现很多当地办事处都需要额外提供认证材料。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
是的,不过据记者调查,全国各地的经营者都在向用户询问办卡时提供各种证明材料。一些城市的办事处只会要求您携带身份证明来申请该卡,而另一些城市的办事处会要求您提供“犯罪证据”、“就业证明”或“银行对账单”。另外,您还需要预付500至1000元的电话费押金,并检查您的房产证和营业执照。
这些不同标准的基础是什么?多个办公室的代表解释说,他们是“为了响应防欺诈工作要求”,但尚不清楚这些规定是基于哪些规定。事实上,通信治理是反欺诈工作的重要前线,值得关注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法》也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。对于卡的申领规则,规定“电信运营商必须全面实行备案制度”。依法确定电话用户的个人信息。”这意味着必须实行实名制,但也没有提及其他证明文件。
那么为什么现在申请电话卡时需要出示“犯罪证明”、“就业证明”和“银行流水单”呢?预存500元至1000元电话费与反诈骗有什么关系?不可否认,当前的反欺诈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强迫手机用户进行任意付款。他们不能强加要求,设定门槛,更不能为所欲为,打着“反欺诈”的旗号。
江西省交通管理局情况报告
近年来,日本实施“减证便民”改革,废除各类不必要的证件、促进g 信息共享、告知承诺体系,优化公共服务体验。多地打造“无证城市”,简化办证流程,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便利。在此背景下,一些运营商不断收紧要求,要求用户提供各种难以理解的“奇怪证书”。
反欺诈形势复杂,运营商的责任更大。但随意提高办卡门槛也不能堵住欺诈的漏洞。反而涉嫌侵犯用户合法权益,甚至逃避防范诈骗的责任。要求提前缴纳数百元、甚至数千元的电话费,与反欺诈措施无关,反而带有浓浓的“店内欺诈”味道。
目前,江西省交通运输总局发布情况通报称,已责令涉事企业彻查整改,切实保障用户权益。打击欺诈和为人民服务不是“非此即彼”。 “反欺诈”绝不是提高欺诈程度的借口。真正需要“提高”的是部分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和精准打击诈骗的有效行动。
(本文首发于人民网观点频道,标题为《人民热评:不要以“反作弊”为借口提高安全等级》)。
新浪财经公众号
我们每天24小时播放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。更多粉丝福利,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(新浪财经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